王劼音 官方网站

http://wangjieyin.zxart.cn/

王劼音

王劼音

粉丝:400697

作品总数:16 加为好友

个人简介

王劼音,1941年生于上海。1956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附中。1960年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,1966年毕业。曾任上海火柴厂美术设计员。1977年任教于上海市美术学校。1986年在奥地利维也纳造型艺术学院...详细>>

艺术家官网二维码

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

留言板

艺术圈

作品润格

书 法:议价

国 画:议价元/平尺

匾额题字:议价

拍卖新高:

联系方式

艺术家官网负责人:小张

邮箱:artist@zxart.cn

本页面资料由该艺术家或本主页注册用户提供,张雄艺术网不为上述信息准确性承担任何责任。

无何有乡:混茫圆融的精神家园

  一

  不管是早期的版画,还是这些年来的油画,抑或是近年来的国画,大自然—风景、山水、花鸟,诸如此类,始终是王劼音艺术创作的母题。大自然作为审美对象,在王劼音的眼里,通过自己的文化积累和审美活动,发现、唤醒和照亮了大自然的美,使它从客观的物象变为主观的表现,包含着人文意蕴的审美内涵。审美就是发现,发现就是创造。王劼音的作品,有时尽管仍保持着客体可以辨识的某些基本形态,但细节结构、色彩赋形等等却与大自然的客观形态相去甚远,画面上那些洒脱率性、不拘成法的线条和色块,奇崛险峻的构图,以及色调和色彩的对比,已迥异于大自然,但却强化了大自然的节律和生态对人的心理影响,创作出他风格独具的“精神的风景”,一个蕴藉着混茫圆融意境的 “无何有乡”。

  “无何有乡”者,子虚乌有之地也。它尽管在现实中难觅踪影,却是人们梦中的理想。“无何有乡”会令人联想起陶渊明笔下的“桃花源”:“草荣识节和,木衰知风厉。虽无纪历志,四时自成岁。怡然有余乐,于何劳智慧。奇踪隐五百,一朝敞神界。淳薄既异源,旋复还幽蔽。”这是一个何其理想的境界!且看清代大画家恽寿平是如何解读“桃花源”式的“无何有乡”的。他在《南田画跋•瓯香馆集》卷十一中说:“桃源,仙灵之窟宅也,缥缈变幻而不可知。图桃源者,必精思入神,独契灵异,凿鸿蒙,破荒忽,游于无何有之乡,然后溪涧桃花,遍于象外。”王劼音的绘画作品,为我们呈现的,就是这样的一种现实中无,而又存乎人人心中的“遍于象外”的“无何有乡”。

  二

  王劼音的绘画作品,将中国文人画对笔触的感觉、版画的拓制感觉和涂鸦的随意性感觉等等融于一炉,呈现出浓重的文化气息。这种“气息”并不是简单的拼接,而是纠缠交错、交相融合在一起,是在绘画技巧和文化内涵上的一种熔铸和提炼。

  在王劼音的油画作品中对色彩和色调的诗性把握,成为他作品风格的重要特征。他所运用的色彩,基本上没有客观自然的固定色,更多的是在画面上铺陈各种主观色彩以及由此组成的综合色调,以表现自己的情感。他惯于将色彩统一在一个朦胧而又和谐的或绿或紫、 或青或褐的灰色调子中。他很少用纯度和明度高的颜色,从而脱尽了明亮暖色的喧哗,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宁静与诗性的梦幻般的境界。他的作品,没有宏大的构图以及全貌式的远景,画面处理多以局部的诗意追求为美学特色,强调情寓于简约,注意小中见大,以少胜多,用高度概括的绘画语言传情达意,抒泄胸臆。

  将王劼音的油画称之为“文人油画”是十分相宜的。他将我国源远流长、传承有序的“文人画”中的“神韵”、“野逸”、“简淡”、“朴拙”的审美旨趣,以及崇尚表现的“混茫圆融”精神境界集于一身,以“兼济”之才,“独善”之志,建立起他油画作品的文化品格,形成了他有着独特风格的“文人油画”。

  “混茫圆融”之境,是生命充满和谐的呈现,非仅仅以形式所能拟议。晋人葛洪在《抱朴子》的《外篇》中说:“夫混茫以无名为贵”。而在《内篇》中又对“混茫”作了进一步阐述:“经乎汗漫之门,游乎窈眇之野。逍遥恍惚之中,倘佯彷佛之表。咽九华于云端,咀六气于丹霞。俳徊茫昧,翱翔希微,履略蜿虹,践跚旋玑,此得之者也。”王劼音汲取造化活泼泼的生机,创造出他心中的大自然,而其最终的审美旨归便是建构起“混茫圆融”的精神家园。这也是王劼音“文人油画”的审美内涵。

  三

  王劼音近年来创作的国画作品,极具创新意识地为我们呈现了一种以线条、墨点和色块组成的极具个性化的图式,同样深蕴着“混茫圆融”的审美内涵。在他的“异形花卉”系列作品中,勃发劲健的线条和宽阔有力的笔迹,以一种书法用笔的“线意”,对画面进行了交错分割,在留下的给人以联想的一片虚空,则填以浓淡相宜的墨点,既产生一种视觉对比,更达到了“淳薄既异源,旋复还幽蔽”的意蕴。

  在“山水笔记”系列作品中,线的因素已基本上转化为块面,仅仅保留了勾勒极少形象的轮廓线,大面积的墨色和水墨圆点构成的空间,更多的是着意于在酣畅华滋的墨韵背后“独契灵异”的混茫圆融的内涵。而到了“原点图像”系列作品中,已很难或无须用传统中国画的概念对其作出界定,这里已完全摈弃了线条,只剩下用渴润浓淡各异的水墨圆点铺陈画面。这些水墨圆点,正如郑板桥所说:“忽焉而淡,忽焉而浓,究其胸次,万象皆空”。看似有着更为鲜明的形式感,却已超越了形式的审美情趣,赋予了精神的意蕴;看似混茫一片,却都由生命流荡而成。所谓“原点”,并非只是对水墨圆点的指称,更是蕴含着回归艺术本原的深意。

  在王劼音国画作品中出现的水墨圆点,或许有其深意存焉。“圆”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精神原型,体现了中国人的宇宙意识和生命情调,呈现出充满圆融谐和的精神境界。在我们眼里,这些水墨圆点或许是漫山遍野盛开绽放的花蕊,悄无声息随风潜入的雨露,直下万仞跳腾飞溅的水珠,抑或是铺满天际云蒸霞蔚的烟岚,峰峦壁崖攀藤爬蔓的绿斑……但或许都是又都不是,它们只是王劼音心中的大自然的一个符号,这些“水墨圆点”已被他赋予了“形而上”的意蕴,用以建构他心中的“无何有乡”,从更高更深的精神层面上反映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。

  王羲之有诗云:“群籁虽参差,适我无非新。”王劼音从不满足于既定的创作模式,不断用新的方式来诠释和表现自己,艰苦跋涉在弃形写意、抒发性灵、凸显个性的创新之途上,而作为创作主体,他也在与大自然的交融中发现真实的自我,生意滔滔,精神四溢,打开创造的闸门,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存在于人人心中的“无何有乡”,一个“混茫圆融”的精神家园。

龚云表 2009年8月于上海系云书屋